Business Daily.
.
Business Mentor
A+ R A-

中大商學院研究發現美國企業並未因特朗普發動貿易戰而回歸本土

E-mail Print PDF

香港,中國 - Media OutReach - 2020年2月20日 - 現屆美國政府的施政方針是基於總統特朗普於競選時提出的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他亦承諾把職位帶回美國。無論是向5,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以至減稅措施,特朗普總統都信心滿滿,認為其經濟政策可把投資和生產線帶回美國本土。然而,中大商學院近期發表的研究卻發現事情發展未盡如特朗普所願。

這項題為《不回歸本土:美國貿易和全球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生產網路的影響》的研究,由中大商學院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助理教授吳靖聯同博士生韓妙哲,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助理金融學教授王奕飛攜手進行。

特朗普總統於2018年首季開始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發動了目前正不斷升級的「中美貿易戰」。中美雙方於今年一月份簽署首階段協議,令這次貿易糾紛暫時休戰。吳靖教授認為:「即使在貿易戰開打之前,特朗普總統對於能否與中方達成貿易協定發出許多立場不一的言論,一時偏向鷹派,一時偏向鴿派。」雖然現有的學術研究和政策討論都集中在關稅對全球價值鏈的影響,但只有很少實證研究是關於貿易及其他經濟政策對生產決策的不確定性影響。

吳教授表示:「我們發現,美國貿易政策愈趨搖擺不定,驅使美國企業傾向把生產線遷往海外。」

吳教授表示,一方面,希望規避風險的企業可能會物色後備供應商和客戶來嘗試分散一些不確定性;另一方面,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會抑制海外投資的動機,並促使企業將其生產網路搬到他們較熟悉的地區。

研究人員探討了不同類型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企業全球價值鏈之間的關係。吳教授的研究團隊特別考慮了三種不確定性:首先是徵收關稅(百分比)、關稅(金額)及入口壁壘以及政府補貼造成美國貿易政策搖擺不定;其次是稅法以及貨幣和財政政策等美國非貿易經濟政策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第三是針對特定外國措施所帶來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他們的目的是找出隨著貿易不確定性與日俱增,是否真的能吸引企業把生產網絡遷回本土。

向海外傾斜

吳教授表示:「我們發現,美國貿易政策愈趨搖擺不定,驅使美國企業傾向在海外生產,不符合企業會將生產線遷移到更『安全』地區的假設。海外供應商數量增加,此消彼長,本土供應商的比率則相對減少。這種『不回歸本土』的現象與特朗普總統所提出『美國企業生產線回歸本土』的方針背道而馳。」

研究人員檢視了2003年4月至2018年12月期間上市的美國企業,並使用一個指數來衡量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在勢均力敵的總統大選、9/11襲擊、2011年債務上限爭議以及其他有關財政政策的重大爭議發生時,這個指數都會飆升。

吳教授解釋:「最重大的發現是,當美國企業面對與日俱增的經濟和政策不確定性時,便已着手調整全球供應鏈的關係,而非等待不確定性化真正出現時才會有所行動。近期的中美貿易戰就是一個好例子,我們發現美國企業早在2015年6月特朗普參選時便已著手調整供應鏈,甚至早在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總統簽署備忘錄展開貿易戰之前。」

企業尋求分散生產和經營,藉此排除因過份集中於某地區所存在的經濟風險(在本例中為中國),並把供應鏈遷移到不確定性較低的地區。

打個比方,研究人員發現美國跨國能源公司雪佛龍(Chevron)在2015年至2018年間終止與部分中國石油化工業相關公司合作;而與此同時,Chevron亦停止了與約185家美國供應商的業務關係,當中包括燃料和能源公司SPX和DXP等。另一方面,Chevron則開展與其他地區供應商的合作,包括越南、哥倫比亞、西班牙和斯里蘭卡等。2014至2015年之間,包括時裝零售商L Brands、萬豪國際和德納公司(Dana Holding)在內的美國大型企業也將其中國內地以外供應商的比例增加166%,這些新增的非中國供應商大部分來自南韓、越南和馬來西亞。

吳教授表示:「在特朗普當選後,美國企業大幅削減本土供應商,並在海外物色更多供應商。同時,我們發現,在飽受特朗普政策打擊的中國,來自美國企業訂單錄得較低的增長率,反而其他不確定性較低地區的國家如東南亞的越南和印尼,以及拉丁美洲的巴西和智利卻因此受惠,產量不斷提升。」

複雜性的影響

是次研究的另一個重大發現是生產鏈較複雜的企業,以及對美國商業環境變化較敏感的企業,較有可能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把生產線遷移到其他地區,這些部署更往往是在中美貿易糾紛出現前已經作出。這項研究舉美國跨國科技公司Apple為例,該公司將其美國本土供應商的比率從2014年的33%收縮至2016年的30%,並在2018年進一步降低至27%。

吳教授解釋:「由於不同生產鏈之間無法相互替代,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不穩定都會損害企業的正常生產。因此,他們對商業環境的不確定性特別敏感。」

該研究發現,隨着非貿易相關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增加,美國企業傾向反其道而行,縮減其外國供應鏈。研究人員認為,這很可能是因為非貿易相關的經濟政策往往是在經濟不景氣時實施,而當時企業通常正在減產,兼且在此期間,海外供應商的供貨亦較有可能被切斷。

吳教授指出:「關於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的結論,同樣適用於中國企業。他們觀察到,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國南方航空等企業在2015年後已大幅減少採用美國供應商,同時則在馬來西亞和巴西等其他國家開闢了新的供應鏈。」

吳教授評論道:「我們發現,經濟前景和政策不確定性的增加會令企業的價值受到損害。有關負面影響將透過供應鏈傳播到其他企業,而這些企業並非直接與具有不確定性的地區有聯繫。要把供應鏈遷到不確定性較低的國家或地區,代價也很高。另一個困難可能是由於訂單突然增加和人工成本上升,但工廠產能應接不暇。」

參考資料:

Charoenwong, Ben and Han, Miaozhe and Wu, Jing, Not Coming Home: Trade and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in American Supply Chain Networks (February 7, 2020). Available at SSRN: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533827

英文原文刊於中大商學院「中國經商智慧」網站:https://bit.ly/31y8jIE

關於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由六個教學單位組成,包括會計學院、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金融學系、管理學系及市場學系。成立於1963年的中大商學院,是區內首家提供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和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的商學院。現時中大商學院合共提供八個本科課程及20個研究院課程,包括工商管理碩士、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碩士、理學碩士、哲學碩士及博士課程。

中大商學院的MBA課程在2020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百強排行榜名列全球第50位,而EMBA課程亦在2019年排名全球第24位。中大的商界校友人數逾36,000人,為香港之冠,其中不少校友已晉身政府和商界的重要決策層。商學院現有逾4,400名本科和研究生,現任院長為周林教授。

詳情查詢,請瀏覽中大商學院網頁http://www.bschool.cuhk.edu.hk或透過社交媒體追蹤我們的最新動態: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cuhkbschool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uhkbusinessschool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school/3923680

WeChat ID: CUHKBusinessSchool

image
Business Daily Media